特色专业

Specialty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介绍--工艺美术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4-04-10 阅读:


学院重点培育工艺美术为特色专业,打造工艺美术专业非遗传承与创新 “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与地方经济文化有效结合,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重凸显地方产业资源优势以及人才培养优势。以特色专业为切入点,传承并弘扬地方特色文化遗产,为工艺美术专业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特色专业建设基础

工艺美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2.5%,双师型教师占比75%,拥有黄小明、袁嘉骐等多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2019年工艺美术教研室教研室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0年《玉石雕刻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平台》被认定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022年工艺美术专业被评选为湖北省一流专业;2023年《玉石雕刻基础工艺》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遗传承与创新“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专业建设路径

(一)创建工艺美术专业非遗传承“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

创造性地设计并实施“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抢救记录、挖掘整理、总结提炼”奠定工艺美术专业理论构架;通过“师师相授、师徒相授、师生相授”构建工艺美术专业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与企业合作、与大师合作、与传承人合作”促进学生的优质就业;通过“线上与线下、论坛与展会、创作与参赛”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

(二)创建工艺美术专业非遗“四个三”教学人才培养路径

首先邀请工艺美术大师授课,让学生感受非遗传统,加强人文素养;其次建立遴选机制,从专业技能和非遗两个维度选拔学生为大师工作室学徒;再者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深研传统,不拘一格创新,选出优秀人才;最后积极接轨市场,进行文化产品创新实践活动,将作品转化为商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三)构建工艺美术专业非遗传承创新“四个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的设置是以适应市场未来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突出传统文化为精神底蕴,非遗技艺为实践体验,以“匠心素养 + 技艺传习 + 文创设计”系列课程为突破口,培养学生非遗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开发工艺美术专业非遗传承与创新“四个三”数字化教学资源

加强精品在线课程与虚拟仿真课程资源的建设,本专业已开设了校级精品课程5门,其中《产品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玉石雕刻基础工艺》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玉石雕刻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平台》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积极开展教材建设,编写与出版专业特色教材。广泛收集与分类整理非遗资料,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编辑文本,制作课件,设计微课,构建了系统的非遗数字化资源库。

(五)夯实工艺美术专业非遗“四个三”校内外双轨协同育人教学实践方案

注重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学院拥有2000平方米的独立工艺美术实训大楼,先后与10所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工艺美术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选派学生到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校企双方专家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共同指导实习项目,并在实践中增加行业导师授课环节,培养学生非遗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工艺美术专业非遗传承与创新“四个三”特色成果

2014年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的精神,在彰显湖北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技艺基础上,武昌理工学院开设工艺美术本科专业,成为全国第一个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玉雕与木艺方向)本科专业院校。

本专业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高校四大职能在教学中深度融合。首创并实施了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的“四个三”人才培养模。

(1)非遗传承理论构建三层面:“抢救记录、挖掘整理、总结提炼”

通过非遗文献资料搜集和梳理进行“抢救记录”,通过走访大师和非遗传承人深度“挖掘整理”非遗素材;通过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的规律,“总结提炼”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料库与非遗资料库。通过非遗传承理论“三层面”的构建,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3项、省级课题20项、出版专著1部、编写教材4部、获批传承基地1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与创新基地院校),奠定了非遗传承与创新“四个三”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

(2)非遗技艺传承方法三相授:“师师相授、师徒相授、师生相授”

通过“师师相授”形式,采取工艺美术大师与专业教师双轨融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徒相授”形式,由工艺美术大师传授学生精湛传统技艺;通过“师生相授”形式,由专业教师传授学生非遗文化及其美学,共同构成的育人途径来深度传承非遗技艺与文化。实行现代师徒制,搭建工艺美术专业传承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其中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到大师工作室或企业挂职锻炼与实习。

(3)非遗传承创新实践三合作:“与企业合作、与大师合作、与传承人合作”

通过“与企业合作、与大师合作、与传承人合作”多渠道、多平台的实践,培养既能传承文化,能适应市场、优质就业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与企业、大师以及技艺传承人的多方合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素质,促进非遗成果转化。实现非遗创新传承、促进优质就业。其中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100%。

(4)非遗传承成果推广三结合:“线上与线下、论坛展会、创作与参赛”

通过“线上与线下、论坛展会、创作与参赛”对本教学成果进行推广与传播,通过在线课程开发和线下课堂融合推广非遗文化;通过开展论坛与展会传播教学成果;通过学生文化创意作品与参加竞赛传递非遗文化,服务区域经济与文化。其中获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项、省级线上一流课程1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项、召开专家论坛10场、参加展会11次、竞赛获奖300余项。